近日,北京商報發布了一篇名為《5000份問卷“指路”負責任的消費信貸》的文章,文中數據顯示,短信、電話以及互聯網平臺導流是消費者最為常見的營銷方式,有半數被調研者認為被借貸營銷頻繁打擾,還有近4成被調研者坦言分不清貸款機構正規與否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與此同時,消費信貸相關話題“為什么要認清正規的貸款機構”也登上熱搜,引發了網友的熱議。
不可否認,消費信貸發展十分迅猛?;叵?014年初,從業者還在就“中國消費信貸有沒有未來”展開激烈討論;而2015至2020年這五年,剔除房貸后全國的消費信貸規模就從4.8萬億增加到了15萬億,增長超過了兩倍。
但通過調查不難發現,信貸機構攻城略地求增長的同時,消費者的合理信貸需求始終未被滿足。
怎樣才是負責任的消費信貸?如何才能為消費者提供可信賴的信貸產品和服務?這是消費信貸破局的關鍵,也是當下消費信貸相關從業機構的必答題。
需求變化不容忽視
過去十年,是消費信貸快速發展的十年。2012年,消費金融公司在中國還只是試點,僅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和成都四個城市開業。到了2022年,全國一共有30家消費金融公司,其中銀行參股的就有25家。
這期間,市場上年化利率百分之幾百的現金貸迅速擴張,場景消費分期也快速普及。市場教育瞬間完成。銀行、消費金融公司、互聯網小貸、助貸機構、P2P網貸等各方豪杰,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完了其他國家數十年的賽程。信用卡更是異軍突起,成為了消費信貸的絕對主力。央行的支付體系運行數據顯示,2011-2021年,全國的信用卡開卡量從2.85億張猛增至8億張,平均授信額度2-3萬元。
但一切也因為疫情的到來發生著變化。
在疫情的影響之下,居民整體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加,消費變得越來越謹慎,儲蓄成為了第一要務。去年1-4月份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甚至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。
另一方面,信貸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,為消費者提供了充分的選擇余地,有些消費者可以擁有多家機構的信貸服務,額度甚至超過了收入。此外,在過去一段時間內,高利貸、金融詐騙等亂象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,媒體的大肆報道讓不少人對于消費信貸敬而遠之。
多方加持之下,消費者對于消費信貸的態度變得克制而警惕。這一變化在北京商報的調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證。
在受訪的5000名消費者中有超過4200名持有包括信用卡在內的消費信貸產品,占比超過85%;2578名有1-3個消費信貸產品,占比接近52%;同時擁有四個以上消費信貸產品的消費者占比超過3成,達到1644人。
同時,消費者也開始關注貸款機構的各種資質。調研結果顯示,消費者最看中的貸款服務是貸款利率明碼標價,包括披露清晰的年化利率以及會產生的所有費用,這一選項投票占比高達48.6%。此外,“貸款后能方便地查詢到對應賬單,隨時可還”“額度授信合理,符合我當前的實際收入和合理消費水平”兩項選項投票占比也接近40%。
當清晰看到消費者的需求變化,從業機構就需要精進業務,以更完善的產品和服務建立起真正負責任的消費信貸,為消費者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。
創新方式引導行為
3 月29日,銀保監會非銀部在《引領消費金融公司規范有序發展》一文中充分肯定了消費金融公司對于促進消費增長、拉動經濟增長以及踐行普惠金融理念、填補中低收入人群金融服務空白的積極作用。
同時也指出,消費金融公司的中低收入客群具有“三低一高”特征,即收入穩定性低、抗風險能力低、金融基礎素養低、信用風險高,疊加客戶基數龐大、服務地域廣等因素,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難度遠超商業銀行。強調要推動消費金融公司不斷完善消保體制機制建設,將消保融入公司治理體系,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。
事實上,銀保監會在2021年就出臺了《銀行 保險 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評價辦法》作為消保評級標準,但這更多的是金融體系內的對內規范,而且標準評價的內容更多是對內治理方面的要求,從消費者體驗維度的評判比較少。公眾和消費者很難感知,也就難以用作參照指引。
對于消費者來說,監管規則對于消費金融行業的引導、規范和效果,最終還是要落在自己能感知到的產品和服務上。
具體而言,負責任的消費信貸產品應從資質、貸前、貸中、貸后四個維度進行評判。資質方面應關注其是否來自正規機構、是否持有牌照、利率是否合規;貸前要關注營銷是否適度、信息披露是否充分;貸中要關注是否提供管理工具,賬單查詢是否方便;貸后要留意消息提醒是否充分、催收方式是否規范等。
消費金融發展十余年,目前包括螞蟻消金(花唄借唄)、中原消費金融在內的多家機構,已經在提供“負責任的產品服務”方面進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以中原消費金融為例,首創了“冷靜期”的概念,面向用戶推出首次借款可享“7天無理由還款”服務,這意味著,用戶首次借款可享有一次相關權益的使用權,在借款后的7天內提前還款,中原消金將不收取任何費用(包括利息),借此提倡廣大消費者理性借貸、冷靜消費。
而螞蟻消金在金融科普領域的嘗試也頗為新穎。在重慶的地標性建筑來福士,螞蟻消金開辦了理性金融消費教育基地—“金融知識便利店”,借助有趣的藝術裝置科普金融知識,讓以往消費者認知中枯燥乏味的金融知識變得通俗易懂、妙趣橫生。在線上,螞蟻消金聯合短視頻平臺博主推出征信相關視頻和重慶方言說唱,詼諧幽默的互聯網語言、別出心裁的形式,大大降低了年輕消費者對于征信知識的接受門檻,寓教于樂,在普及征信知識,倡導理性消費的同時,也拉近了金融機構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。
當然,除了軟實力,在科技方面螞蟻消金也絲毫不含糊。據了解,螞蟻消金聯合合作機構建立了智能風險感知與響應分析系統,引入全圖計算、端云協同、交互式風控等可信AI技術,形成了異常操作捕捉、風險預警、風險交易阻攔、線下精準打擊的全鏈路反詐風控體系,能對大多數疑似涉嫌欺詐的風險交易進行有效識別和預警。
目前,這套AI系統已經能夠自動識別10余種詐騙手法,通過風險提醒、智能考卷、安全保鏢、延遲放款、叫醒服務等一系列分級管控手段,主動向用戶發出反詐預警。2022年共“叫醒”了用戶10余萬人,防止了他們被騙,共幫用戶避免了約50億元的潛在損失。
如何才能成為保護消費者金融利益的“負責任金融機構”,金融機構創新的7天無理由還款、金融知識便利店、智能AI系統等探索,就是對這一問題有力的回答。
降低逾期,做負責任的借貸
但究其根本,消費者之所以會提高對消費信貸的警惕,主要還是由于以往高利率所引發的諸多債務及個人信息泄漏問題。只有真正解決了消費信貸中的“高利率”,才能取得消費者的信任。
經濟學家陳志武跟河南大學彭凱翔教授、經濟研究所袁為鵬博士,花了很多年時間,收集了大量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借貸利率數據。
通過分析這些數據發現,一個地方對契約文化的認同度越高,違約概率就會越低,那么這些地方借貸利率就會越低。利率管制無法從根本解決高利貸問題,只有改善商業文化、提升民間商業秩序,旗幟鮮明地保護放貸人的權益,增加放貸人的安全感,才能真正改善投資環境。也就是說,降低逾期才是行業降利率的終極解決方式。
螞蟻消金在降低逾期方面,同樣進行了不少探索。以“賬單助手”為例,螞蟻消金的用戶可以使用“賬單助手”管理自己的信貸消費,設置花超提醒,當每月消費超過了主動設置的計劃金額后,付款時會跳出提醒,避免沖動消費;而且“賬單助手”頁面在現實當月賬單進度的基礎上,還會把未來總計貸款情況按月展示,讓用戶非常清晰的掌握未來每個月的借貸賬單,這是在整個消費金融服務行業的首次嘗試。截至目前,有超過1億用戶開通了花唄“賬單助手”功能。
而“賬單助手”對于引導理性借貸的效果也十分顯著。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團隊經過對花唄“賬單助手”長達兩年的跟蹤實驗發現,“賬單助手”的提醒提高了用戶對個人消費的敏感度,使其更加合理規劃消費計劃,平均減少了19.6%的月度總消費。
理性的消費也推動了更良好的還款行為。《報告》顯示,實驗組用戶的逾期率相比對照組顯著降低了3.7%。也就是說,假設對照組的逾期資產規模為100,則使用了賬單助手的實驗組用戶逾期資產規模為96.3,同比降低了3.7%。
為了幫助用戶形成良性消費、制定合理的還款安排、提升信貸管理能力,螞蟻消金在產品上為用戶提供了多種輔助管理工具。比如額度管理功能,用戶可以在授信額度范圍內,自行調整可用額度;還款日設置可以讓用戶根據自己的財務安排,靈活調整花唄的出賬日和還款日;還款提醒可以讓用戶在花唄、信用購還款日前3天及還款日當天,收到語音提醒或短信提醒,及時還款。一旦用戶未按時還款,將會產生逾期費用,同時花唄用戶逾期后花唄付款功能將無法使用,只有在逾期金額還清后,經過綜合評估才能恢復使用。
消費金融紅海特征明顯,得“消保”者得天下。對于消金機構來說,客戶利益才是重中之重,殺雞取卵、竭澤而漁,不僅無法吸納客戶,更無法取得長足的發展。消費者對于機構的不信任問題,都可以通過各種措施和技術來解決。教育、告知、反復提醒,肩負起作為信貸機構的責任,才能叩開通往未來的大門。
關鍵詞:
凡注有"環球傳媒網"或電頭為"環球傳媒網"的稿件,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環球傳媒網",并保留"環球傳媒網"的電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