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活中,很多人都不知道貧困標準(2020年國家貧困線標準)是什么意思,其實他的意思是非常簡單的,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貧困標準(2020年國家貧困線標準)相關的一些知識,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!
貧困標準(2020年國家貧困線標準)
明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今年將要實現全面脫離絕對貧困。十八大以來,經過了七年多的精準扶貧,特別是四年多的攻堅戰,中國的扶貧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。據世界銀行數據,按1.9美元/天的標準,中國貧困率2012年為6.5%,2016年為0.5%;2019年應小于0.2%,低于美國。
【資料圖】
中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,在國際上也得到了不少肯定,但在輿論場上就部分問題探討時,還有爭議、誤區甚至謠言。下面就從標準差異、基尼系數和具體的社會保障措施上展開,看看貧困問題目前究竟是什么狀況。
一、貧困標準
國際貧困有三個收入標準,即1.9美元/天(極低標準)、3.2美元/天(中標準)、5.5美元/天(高標準)。貧困率是每天收入(或支出)標準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,收入標準是國際元,即國際元(美元)相當各國貨幣購買力平價(以2011年測量結果,按購買力平價變化調整)。按2011年測量的購買力平價,1美元相當3.506人民幣,1.9美元/天的貧困標準相當2431元人民幣/年。
中國農村貧困收入標準,2011年為2536元(高于1.9美元標準),2019年為3218元,2020年為4000元左右(高于1.9美元標準,低于3.2美元標準),2011-2019年間居民消費價格平均上漲2.5%,即,中國貧困標準調整遠遠高于居民消費價格上漲。
美國是發達國家,中國是發展中國家,但按1.9美元標準,美國貧困率還高于中國,至少有0.6%的居民收入低于694美元/年(58美元/月),這可從美國普查局的數據得到驗證。
美國1.9美元標準的貧困人口多是就業年齡段無業的非殘疾(盲人)、流浪者,不能享受貧困福利的移民,不符合貧困福利有關規定者,等等;
中國則是農村貧困人口較多,但自產自用農產品可折價為收入。按中國的貧困標準,2019年貧困率不超過0.6%,計劃2020年全部脫離絕對貧困(還是有相對貧困)。
由于中國物價漲幅高于美國,根據2017年世界銀行購買力平價測量結果,1美元相當4.184人民幣,人民幣購買力平價比2011年有所下降,2020年的3.2美元相當人民幣5000元左右。中國如果要變成中高收入國家,貧困標準也應該參考3.2美元的標準,那樣的話還有居民收入不達標,中國的扶貧工程還應繼續!
二、貧富差距
衡量貧富差距的指標主要是基尼系數,有關基尼系數在中國有兩個現象:第一個現象是將國際組織的稅后(再轉移)的數據與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比較,這集中在學界,原因在于沒有認真研究基尼系數的類型。
收入基尼系數至少有四個:
一是世界銀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。中國的計算方法與國際方法相同,用中國城鄉居民五等分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2013-2016年的基尼系數,與世界銀行數據基本一樣(2013年后,中國按國際準則進行城鄉統一調查統計;2012年前按城鄉各五組統計,且農村為純收入)。
二是國家統計局的。為什么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與世界銀行不同呢?原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曾發表《關于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測算的幾個問題》,詳細介紹了計算基尼系數的方法,其收入為人均可支配收入減去財產性收入,加上虛擬房租。由于城鄉虛擬房租的巨大差距,加上有房戶與無房戶的差距,加大了貧富差距。
三是稅前和轉移收入按市場價格計算(經合組織指標)。
四是稅后和再轉移的可支配收入(經合組織指標),這個是再次分配收入的。中國再次轉移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.38倍,且低收入居民得到的福利較多,將減少貧富差距,使基尼系數變小。因此,國家統計局的基尼系數與國際組織的根本沒有可比性。
第二個現象是非常惡劣的。有文章聲稱,“世界銀行基尼系數由高到低排,中國排第38位。2017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基尼系數為0.467,但世界銀行的數據則顯示,2016年中國財富基尼系數已高達0.789,已大大超過警戒線”。
查詢世界銀行網站,2016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.385,由高到低排第75位(由低到高排第90位)。世界銀行現有165個有經濟體的基尼系數數據,幾何平均為0.377(中位數為0.371),全球現有200多個經濟體,有的沒有基尼系數數據,高于或低于中國不定。
查詢世界銀行網站的結果,顯然此文章是謠言,其故意將某機構的財富基尼系數托名世界銀行,有意混淆收入基尼系數和財富基尼系數。
2013年后,國家統計局不再公布居民人均收入,也不公布五分組的分類收入,如財產性收入、虛擬房租,這樣就不能驗證國家統計局的基尼系數。國家統計局最好也像世界銀行和經合組織,分別統計、公布不同口徑的基尼系數,以便與其他經濟體科學比較。
世界銀行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
稅后基尼系數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小,途徑一是個稅和社保費繳納的多,二是政府發給低收入者福利多。分析基尼系數排名可知:
1.原社會主義國家排名靠前。排前7的國家都是原社會主義國家,排名12-26也有7個。原蘇東的勞動保險制度是企業發退休金和報銷醫療費,改為社會保險制度時,繳納的社保費率很高,如斯洛伐克和捷克,費率分別排第一和第三。
2.北歐國家基尼系數較低。北歐國家排在第8-18名。主要原因是勞動收入稅和社保費率高,減少了高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;社會福利高,提高了低收入者的收入。兩者都促進基尼系數降低。
如芬蘭稅前基尼系數為0.512,勞動收入稅和保費率是收入的29.9%,稅后降低約0.238;丹麥稅前基尼系數為0.447,勞動收入稅和保費率是收入的36%,稅后降低約0.16;挪威稅前基尼系數為0.429,勞動收入稅和社保費率是收入的25.8%,稅后降低約0.16。
3.金磚國家基尼系數較高。俄羅斯、印度、中國排在85-90位,南非墊底。中國職工勞動保險制度也是借鑒蘇聯,改為社會保險制度時,參加社會保險的就業人員比例很小(1990年繳納職工養老保險者占全國就業的9%),雖然中國社保單位費率也很高,但職工、自主就業、居民社保制度不同,現在參加職工社保的比例仍較低(繳納職工養老保險者占全國就業的40%);并且參加居民醫保的高收入者繳納較低。
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偏大,最大的可能是分紅的個稅(資本利得稅)按20%繳納,而綜合收入的最高稅率為45%,如分紅與綜合收入合并計稅,或分檔不同稅率計稅,將大大減少收入差距。
三、貧困保障
很多國家都制定了本國的貧困標準,如美國每年公布聯邦貧困線,又稱聯邦貧困指南(FPG),將八分之一的人口劃為貧困人口(12.5%),聯邦平均貧困線是人均收入的25%左右(家庭平均規模為2.5人,用兩人和三人標準平均)。
常有人說,按美國的貧困線,中國80%以上的都是貧困戶。但是按國際組織規定,貧困線不能用匯率換算,只能用購買力平價衡量。
而且,美國的聯邦貧困線只是指導線,并不能與中國的貧困線相提并論,中國的貧困線能享受“低保”,美國的貧困線卻只可享受食品券(補充營養援助計劃),美國人均食品消費平均265美元/月(2018年),而食品券約是食品消費的一半(2018年平均134.5美元/月),是名副其實的補充營養援助。
中美兩國貧困保障對象稍有不同,美國的主要對象是貧困家庭的老人、殘疾人(盲人),貧困家庭的主婦(夫)、孩子,但收入超過一定標準的殘疾人(盲人)并不能享受;中國保障的對象則較寬,如殘疾達一定程度即可(殘疾等級為一、二級的智力、精神殘疾人,殘疾等級為一級的肢體殘疾人);就業年齡段非殘疾低收入人員;因病致貧等支出型貧困,等等。所以,中國貧困保障比例大,占總人口的3.4%左右,而美國不到1%。
2019年,全國共有4317萬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(其中城市861萬人、農村3456萬人),460多萬人享受特困人員救助供養(其中農村439萬人)。近幾年貧困保障率有所下降,這是嚴格管理的效果。
中國的扶貧標準是“兩不愁、三保障”,即“不愁吃、不愁穿,保障基本醫療、義務教育和住房安全”,2019年低保金平均為323元/人月(其中城市為512元,農村為276元),特困人員每月供養標準600多元;也就是說,僅低保金就能基本保障低收入組水平的食品、衣著、醫療和教育等消費水平,住房另有保障措施。
美國類似中國的低保有兩個,一是補充保障收入(SSI),二是家庭臨時援助(TANF)。美國“低保”領取人數不到總人口的1%。美國居民要享受貧困福利,有年齡、是否殘疾(盲人),就業及工作時間,收入和資產等方面的規定。
美國領取補充保障收入的占總人口的0.3%左右,其對象是:貧困的老人(無收入或極低收入)、殘疾人、盲人,無法工作(喪失工作能力)一年以上,或無法獨自生活。
補充保障收入分老年、孩子、盲人、殘疾人,分住在自己家,住在別人家,住在照顧機構,分人數。每月平均680美元左右(由低到高順序是老人、殘疾人、盲人)。
美國的“低保”,主要是聯邦資金,各州有補充資金,各州金額稍不同,加州金額較高,2020年,住在自己家的單身老人最高收益為943.72美元,但必需本人沒有任何收入,只要有收入,就需按規定扣除。
補充保障收入實際收益=最高收益-可計總收入(可計非勞動收入1+可計勞動收入2)-實際自我支持計劃的繳款(PASS)
領取家庭臨時援助的占總人口的0.65%左右(2018年),其對象是貧困家庭成員,家庭臨時援助實際收益=最高收益-可計總收入(可計非勞動收入+可計勞動收入),可計非勞動收入和可計勞動收入也有規定的扣除。
中國享受醫療援助的比例遠高于美國,中國所有參加居民醫保者都享受(職工醫保也有少量補助),僅居民醫保就達總人口的73%,美國醫療補助(白卡)覆蓋率則僅為20%左右。
中國居民醫療保險繳費率很低,2019年居民醫保年繳費250元左右(集體經濟可助繳),是人均收入的0.8%;美國奧巴馬醫保類似中國居民醫保,其平均年繳近5000美元(雇主可助繳部分),是人均收入的15%左右。
中國貧困戶,政府代繳或免繳基本醫療保險,個人實際年繳低于50元,有的地區全部由政府代繳,享受醫療保險資助的占總人口的5.6%。美國聯邦貧困線133%以下者的費率是人均收入的2%(政府補貼后),個人實際年繳低于200美元。
中國農村貧困戶住院實際報銷率與美國相當,提高到了95%(有的地區為100%),大病保險起付線比普通參保者降低一半,并全面取消醫療費封頂線;中國城鎮貧困人員住院報銷率不低于90%。中國享受醫療救助(個人應付的住院或門診醫療費,由政府補助)人次占總人口的4.4%。
美國低收入住房保障主要是房租補貼,住房援助覆蓋率3%左右,支付的房租約是家庭收入30%左右,其余由政府支付(政府補貼約是房租的30%)。
中國住房保障,除住房補貼(公租房、廉租房也有補貼)外,還提供廉租房、公租房,城鎮家庭有2.2%的住在其中(農村有0.3%),居住面積各地標準不同,北京地區規定:一人為25平米,兩人為35平米,三人為45平米、四人為50平米,廉租房租價為1.2元/平月(有的縣為0.4元/平月),如三口之家,房租僅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0.32%。
中國最具特色的是免費為農村貧困戶改造危房或新建住宅,新建面積依家庭人數而定,特別是貧困山區,免費或僅收少量費用整村異地搬遷。貧困地區脫貧標準還有通路、通水、通電、通網,現在全國多數農村的基礎設施都已經達標。
最近,“兩辦”發布《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》,民政部公布《中華的民共和國救助法》(草案征求意見稿),都將有助于提高中國的扶貧工作。現在中國距中高收入國家是一步之遙,應有選擇地借鑒部分中高收入、甚至高收入國家的一些成功做法。
中國貧困保障現面臨兩個選擇,即保持覆蓋率,提高貧困標準;還是分層制定貧困標準,差異化提高覆蓋率?在住房保障方面也有選擇,即城鎮住房保障是繼續大力建設廉(公)租房,還是加大住房補貼并行?新建房屋需要資金和時間,而提供住房補貼,租住私人房屋,能有效地降低空置率,減小金融危機因素。特別是有的地區時有拆除違章新(舊)住房,在不影響安全的前提下,將其沒收作為公(廉)租房,或許也是一種可行的辦法。
中國最應借鑒的是防止懶惰者享受貧困福利,有勞動能力、有就業條件的,必需參加相適應的工作;如收入還低于貧困標準,要衡量其工作時間(美國有的州為二分之一,有的州為三分之二,家庭主婦在孩子滿一定歲數后),高于可比人群的工作時間比例,方可領取貧困福利待遇;不參加工作,或低于工作時間,要取消貧困福利待遇(農村也要制定相應的勞動時間和成果標準)。特別要實行享受貧困援助者死亡后的遺產回收制度!
關鍵詞: 貧困標準 2020年國家貧困線標準
凡注有"環球傳媒網"或電頭為"環球傳媒網"的稿件,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環球傳媒網",并保留"環球傳媒網"的電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