贛江觀瀾:千年文脈不絕,江西書院文化如何“活”在當下?
2025-04-28 16:47:56 | 來源:中國新聞網 | 編輯: |
2025-04-28 16:47:56 | 來源:中國新聞網 | 編輯: |
文化地標傳承千載 滋養后世弦歌不輟
江西書院文化歷史悠久,根據江西省地方志辦編纂的《江西書院》最新統計,江西有書院近2000所,占全國書院的四分之一。其中,白鹿洞書院有著“海內書院第一,天下書院之首”的美譽,與鵝湖書院、豫章書院、白鷺洲書院并稱為江西四大書院,成為一座座屹立不倒的文化地標。
2024年10月16日,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20余位海外華文媒體高層及骨干記者、編輯,走進“人文圣山”江西廬山腳下的白鹿洞書院,感受千年古書院的文化魅力。(資料圖) 劉力鑫 攝
在江西師范大學教授方志遠看來,“江西書院甲天下”不僅因為江西的書院數量多,更是因為產生了白鹿洞書院、鵝湖書院、白鷺洲書院、豫章書院、陽明書院等一批享譽天下的書院。而白鹿洞書院等能夠享譽天下,是因為一批著名學者如朱熹、陸九淵、王陽明等在這里講學,產生了影響深遠的思想,并教育出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。
“博學之、審問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篤行之”……流傳至今的《白鹿洞書院學規》不僅闡明了教育的目的,還提出了修身、處事、接物的要求,更為后世所效仿,其中相關內容也成為如今不少大學的校訓,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。
“可以把學生帶到書院里面來,讓他們在書院里面學習、生活一段時間,近距離感受傳統書院的建筑、文化、精神。”江西省書院研究會會長、南昌師范學院教育學院院長張勁松表示,應該讓越來越多的當代學子近距離接觸書院,成為傳播傳統書院文化的使者,千年書院的文化就會弦歌不輟,一直延續下去。
經世致用培育人才 立德樹人現代煥新
自古以來,書院便承載著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的文化使命。據統計,江西歷史上共有進士超過萬人。王安石、文天祥等江西名臣的成長之路,都與江西書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。
據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、江西省文明辦主任龔建文介紹,從鵝湖之辯的“貴和尚中”到白鹿洞書院敦化育人的德才兼修,從文天祥忠貞愛國的浩然正氣到王陽明內省修心的知行合一,書院文化賦予了江西獨特的文化氣質,不僅為一方水土培育出薈萃英才,更成為學術和思想的發端之地,推動江西成為詩書禮儀之鄉、文章節義之邦,滋養著贛鄱文脈延綿千年傳承不絕。
“江西自古以來就有‘田中有書聲,隴上有筆墨’的耕讀文化傳統,一方方書院擇勝地立精舍,群居講習,皓首窮經,成為江西人的精神后花園。”龔建文表示,近年來,江西堅持社會效益優先,把保護、開發與弘揚書院文化、傳播先進文化相結合,推動書院文化IP從靜態保護走向活態傳承。
此外,江西立足地域文化特色,推動傳統書院與現代文明相融合,探索“文明實踐+書院文化傳承”融合模式,打造“書院+書房+書吧”新型閱讀空間,建設書香社會,共享現代文明。同時,優化書院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,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,打造集文化體驗、教育服務、旅游項目于一體的文化產業綜合體,開發集觀光讀書、繪畫書法、文化講座、非遺傳承為一體的旅游、研學等活動,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傳統文化當代轉換
記者從近日舉行的“江西首屆書院文化會講”活動上了解到,近年來,江西加強對書院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,實施白鹿洞書院改造提升、豫章書院修復等工程,推動書院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積極成效。目前,江西書院類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共有120余處,其中,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,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,一般不可移動文物90余處,數量位居全國前列。
4月26日,江西首屆書院文化會講在南昌舉辦。劉力鑫 攝
此外,江西還將持續加強書院文化的研究闡釋,加大研究力量的整合,構建完善的書院研究體系,深入闡發書院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,系統挖掘書院文化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、人文精神、價值理念、道德規范等,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。
“書院是古代文化的當代遺存,通過對書院文化的重新探討,可以讓大眾的精神、意識和中國古代的文脈串聯起來。”26日在南昌參加“江西首屆書院文化會講”的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、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董平表示,這是當代意義上的中國傳統文化復興,也是在現代中國人民生活實踐當中重新展示中國文化的固有精神,通過這樣的展示能夠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。
“讓書院從靜態的文化地標,轉變為動態的精神家園;從精英的學術殿堂,走向大眾的生活空間;從歷史的記憶符號,變成未來的文化引擎。”龔建文表示,這不僅是江西書院的“重生”,更是新時代贛鄱文化的復興。